盛夏七月,市民走出梅雨季的湿润,就发现从前暴虐的蚊虫好像忽然“消失”了。但是,市疾控中心感染病防治科有经历的人指出,这并非蚊子绝迹,而是它们启动了“消暑形式”。高温往后,秋季接近,还会有一场“蚊害”小顶峰。
出梅前后,不少市民感觉到了蚊虫“暴虐”,吸食显着增多。“晚上在家一关灯耳边便是蚊子的‘嗡嗡’声,一开灯又找不到蚊子。出门就更不得了了,特别是草丛这类当地,站了5分钟就被咬了好几个包,又大又痒,继续了好些天。”前几日,市民王女士表明深受“蚊害”之苦,“是不是本年的蚊子特别多,特别‘毒’啊?”
“市民之所以觉得蚊子忽然‘又多又毒’,是因为赶上了大批蚊子同步羽化期。”市疾控中心感染病防治科陶晶解说,每年4-5月,蛰伏越冬的蚊卵随气温上升团体孵化,成蚊开端活动,但此刻的成蚊数量不多,吸食感不强。蚊子繁衍需求适合的温度、湿度,最要害的是积水环境,所以梅雨季往往成为其孳生的“黄金窗口”。
“继续降雨构成很多停止水体,雌蚊每次产卵可达200-300粒,从卵到成虫仅需7-10天。近一个月的梅雨季,蚊虫可繁衍3-4代,部分水体内,一起存在卵、幼虫、蛹三种形状。”陶晶解说,比及出梅前后,这些呈几何级增加的成蚊一涌而出,导致市民被吸食的频率明显上升。
近期我市气温继续打破35℃,不少市民反映白日蚊子好像“不见了”。其实,蚊虫并未消失,而是敞开了“昼伏夜出”的“消暑形式”。
“蚊虫最适合的活动温度在25℃-30℃之间,当气温超越35℃时,其活动能力明显削弱。”陶晶表明,成蚊会迁移至地下车库、人防工程、楼道等阴凉处“消暑”。其吸血活动顶峰会集在相对凉快的日出前后(6:00-8:00)与日落后(18:00-20:00)两个时段。
陶晶进一步指出,7月至8月高温期间,市民体感蚊虫削减是正常现象,进入9月后气温逐步下降,叠加秋季降水增多,蚊虫将迎来年度第2次的繁衍顶峰,“依据历年监测数据,慈溪蚊虫密度一般会在7月和9月分别有一个顶峰。”
关于蚊虫的暂时“蛰伏”,陶晶主张市民,提早做好防蚊灭蚊作业:环境整理上,要定时整理小型积水容器,如花盆托盘、水生植物容器等,大型水体可投放生物制剂;及时清走楼道杂物,削减蚊虫栖息地;准时进行检查下水道口、空调外机等荫蔽旮旯。物理防护方面,装置纱网门帘,运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东西。运用化学药物蚊香、电蚊液前,仔细阅读说明书。外出时,穿淡色长裤长袖,涂改驱蚊产品。
暑期出境游顶峰降临,陶晶特别提示:方案前往东南亚、非洲、南美洲等区域的市民,必须加强防蚊办法,若游览归来呈现高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痛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并奉告相关游览史。